1944年11月,王震、王首道将军在延安奉毛泽东主席之命,携八路军三五九旅五千余人组成南下支队,执行挺进华南在敌后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任务。是年12月中旬,部队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平遥县境内。平遥县游击大队在县长赵力之同志的率领下按照事先约定,前往平遥县闫良庄迎接。南下支队的同志误为被敌人包围,立马就向对方开枪。虽然县游击大队发出信号,但为时已晚,造成了县游击大队二十多名队员受伤的损失。当晚南下支队行至平遥黄仓坡底村时,旅长王震住在贾劝善老人的院子里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请平遥县赵力之县长过去,他向赵县长表示了深深的歉意,当下授意其属下送平遥县游击大队步枪十支,战马一匹,以示安慰。部队便餐做稍事休息,经南红岩底、武乡朝河南方向走了。
事情过去近七十年了,黄仓坡底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一直在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:战争年代他们村里的这所院子里曾经住过一位大干部,人们很是引以为豪。有的人说是毛主席,还有的人说是朱总司令、彭德怀副总司令或是贺龙元帅的,众说纷纭,至于究竟是谁?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。我在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、副省长赵力之同志的回忆文章中发现此事的。2013年的5月1日中午,怀着敬仰的一种心情,我约了本村友人贾建德、阴子强、闫培平共同前往王震将军在黄仓坡底村住过的院子,院子座落在村口半山坡上,院子虽小布局很严谨,窑洞不大安排却端正,前有大路能进入深山,后有高山可抵挡敌人,进可攻,退可守。不难想到当年将军统领千军万马时,安营下寨择地之重要,用兵布阵计谋之深远,将军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多么的高超啊。
建国后,将军先后官居农垦部长、国务院副总理、共和国副主席等要职。不知道老人家闲暇时,是否偶尔会想起座落在山西省平遥县南山深处的这所小院?是否还记得那老房东为他一把柴一把火烧滚的开水和喝过的小米粥?
七十年了,老将军和老房东早已作古,但老房东留下了一句:“这几孔窑洞谁也不许动”的临终遗嘱,告诫着他的后人一代又一代就这样的执着、这样的虔诚地一直在守候着。
王震将军曾住过的院子
我原本是来这附近工作的一名工人,但被院主人七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守候精神深深打动,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进了这所院落看望了院主人。院主人告诉我说听他的父亲讲:“那位干部来他家后,住中间正窑,恰逢身体不太舒服,当晚在他家住了,他的父亲和那位干部的警卫人员除一起烧火做饭外,还为将军拔了火罐、熬了姜汤。隔天将军身体稍好时,他的父亲还陪同将军到河滩里打了几只山鸡回来。”村里的老人们也都是这样说的。还有的人告诉我说前面山坡拐弯路面狭窄了,部队太多,附近十几个村庄都住着部队,不是一下子就能开走的。最少也住了有三、四天吧?
在几位村民的热情指引下,我找到了能见证那段革命历史的阴丙申老人,阴丙申老人年逾九十,精神矍烁,十分健谈。他告诉我,1945年前后,王震将军率领南下支队路经他们村里时就住在这个院子里,院子周围有许多当兵的站岗放哨,院子里每天出出入入许多人。那几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位大干部。他还说这位大干部的枪法很准,领着几个警卫人员在河滩里打山鸡,一枪一只,他们看得清清楚楚。部队在村里进行了抗日扩军宣传活动,村里有许多青年都跟着南下支队走了。
又是几天过去了,我还在想着这件事:这么多年了,小院保存的依旧完好,那四孔窑洞本该一齐翻修,可他们只翻修了两孔;那东窑洞早该拆了,可他们硬肯任其破旧也不肯拆掉;老式窗户早该更新了,但至今仍然是木窗框、纸糊着;那几支旧桌椅板凳也早该扔了;但还是按原样摆放着;土坑上那张蓆子早已破烂;照样还在铺摆着;老将军喝粥用过的那个碗还在,点过的煤油灯灯座还在,睡过的热炕头还在……
七十年了,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一家人做出这样一种无怨无悔默默守候的抉择呢?时间太短了,容我以后做进一步更加详细的了解吧。
本文作者安子和院主人贾月海夫妇,
黄仓坡底村这位第二代守候人叫贾月海,一个诚实善良厚道的老农民。这么些年过去了,他们究竟守候什么呢?就为老将军住过那几天?就为他们父亲留下的那一句临终嘱咐?此刻,我想说的话很多很多,很想安慰院主人几句,我很想说一句:“祖国记得你们,人民感谢你们!”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那一刻我委实是找不到一句合适的话语了。只能默默地和他们并肩坐着,双手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。一下一下拍打着他的手心手背。
编写:南下支队安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