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上甘岭》,《英雄儿女》看的潸然泪下。……艺术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,我们不能忘记著名作家——陆柱国、巴金先生!向他们致敬!
抗美援朝,面对美帝联合十多个国家出兵,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胆量去抗击,只有毛主席的雄材伟略去出兵,顶住了苏联不出兵的压力,雄赳赳起昂昂地入朝与美国联军打硬仗!把美国联军逼到三八线外,在板门店逼美联军签了停火协议!只有中国,让美联军胆寒!
在现时代人群中多数在不择手段四处淘金的年代,你们是否应该回首,那些现在五、六、七、八十岁的人都是在学英雄,学模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:李大钊,方志敏,杨开慧《红旗飘飘》系列书中的英雄,张太雷,罗亦农,毛泽覃,顾正红,赵一曼,杨靖宇,左权,王二小,八女投江,刘胡兰,王孝和董存瑞,毛泽民:陈潭秋,杨子荣,黄继光,邱少云、杨根思,杨连弟,张积慧,李顺达,耿长锁,王国藩、向秀丽,刘文学,草原英雄小姐妹,麦贤得,杜风瑞、雷锋,王杰,刘英俊,焦裕录,珍宝岛英雄,…………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英雄。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英雄,任何宣传媒体要大宣特宣英雄和正能量,并且要从幼儿园开始宣传教育,让孩子从幼儿园就能得到良好的正面教育,从小懂得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只有少年强,则中国强,特别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的教育,纯洁真诚的心田种下有高尚情操,伟大的理想的种子,懂得多关心他人,爱护朋友,而不是只想吃好的穿好的自私自利。让我们的子孙永远牢记:安居乐业、社会稳定,国泰民安的今天是千千万万前辈流血牺牲换来的,永远记住有国才有家,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我们真正的家!
让我们回首往事,缅怀先烈吧!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电影《上甘岭》的主题曲《我的祖国》,与电影《英雄儿女》的主题曲《英雄赞歌》传入了千家万户,响彻在祖国大地的山南海北,令无数中华儿女热泪盈眶、感慨万千。时至今日,这两首时代金曲仍然展现着极强的生命力,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中,成为了数代人最宝贵的回忆。
如果追溯这两首歌曲的源头,你可能会想起《我的祖国》的两位创作者——乔羽、刘炽,又或是《英雄赞歌》的两位创作者——公木、刘炽。可是,今天我们要讲的两位“创作者”,却是两位令你感觉“熟悉而又陌生”的文艺名家。你可能想象不到,正是他们的嚎啕大哭与泣不成声,才有了之后的《我的祖国》与《英雄赞歌》……
69年前,朝鲜的一片小山岭遇上了自己的“末日”。短短43天,近10万人的兵力、数百门的大炮与坦克、出动3000余次的战机、190余万发的炮弹,再加上5000余枚的炸弹,让这片原本安静祥和的地区,化为了一片焦土、一座“死城”。这个地区的名字叫“上甘岭”,而这场战役,就是震惊世界、彻底打消美军“打到鸭绿江”决心的上甘岭战役。
著名作家陆柱国
炮火纷飞的战线上,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用鲜血凝铸成了一座“万里长城”。而在战场的大后方,无数中华儿女更是自愿组成了慰问团,赶赴前线,慰问三军将士。在第二届慰问团的1097人中,就有着一位青年作家。他就是日后创作出《映山红》的词作者、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的编剧——著名作家陆柱国。
慰问团的成员们来到了上甘岭前线,当时,敌我双方正进行着惨烈的搏杀。听到阵地外隆隆的炮声,团员们毅然决定:一定要到阵地前沿去,亲身慰问前沿的战士们。然而,为了保护慰问团成员的安全,部队的首长婉言谢绝了团员们的请求。最后,双方达成了协议,委派两名代表身赴前沿观察所,用望远镜观察前线的战事。其中的一位,就是陆柱国。
枪林弹雨、炮火横飞、战士们前赴后继、英雄们血染沙场……看到这番场景,陆柱国的情绪失控了。他双手攥紧望远镜,边看边落泪,最后竟然趴在了地上,嚎啕大哭起来……过了许久,陆柱国昂起头,擦干了脸上的泪水,咬了咬牙,对身边的首长说:我要留下来。
从此以后,这位青年作家几乎走遍了参战的连队,走遍了战区的每一寸土地。他就像是一位虔诚的朝拜者一样,遍寻着战士的踪迹,采访着每一位战争的参与者,满含热泪地听他们讲述着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。
渐渐地,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,一个个无比刚强的英雄形象冲撞着他的心灵。他奋然提笔,挥毫写下了一部传世经典小说——《上甘岭》。后来,这部小说被电影工作者们搬上了荧幕,于是,我们就听到了《我的祖国》那跨时代的旋律与歌声。
2从《团圆》到《英雄赞歌》
就在上甘岭战役愈演愈烈之时,另一位青年作家也不远万里地来到了这片土地。这位作家就是“激流三部曲”(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)、“爱情三部曲”(《雾》《雨》《电》)及《随想录》的作者——著名作家巴金。
“为了胜利,向我开炮!”只要是看过电影《英雄儿女》的朋友,想必都会对这一句感人至深的台词记忆犹新。这部分情节的来源之一,就是在阵地上坚守57个小时、打退敌人17次冲锋、主动出击2次、与20余位战友歼敌562名的烈士赵先友。而将这位英雄、这个悲壮的故事传播开来的,正是巴金。
著名作家巴金
1952年年底,巴金作为志愿军慰问团的成员,身赴朝鲜战场前线,对志愿军做战地采访。他冒着很大的危险,在战区内停留了两个多月,终日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。而当地战团的团长、后被任命为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,就向他介绍了赵先友等烈士们的事迹……
1952年的10月,朝鲜战场寒风凛冽。在遍野的炮火中,志愿军582团2营拼死夺取了敌人占领的高地,并在这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足足死守了57个小时。而他们对面的敌军,正是美军的陆战王牌军。
冲锋多次后,美军放弃了肉搏登山,采用了飞机、坦克及数百门大炮,对该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。没过多久,战地上就仅剩双目失明的赵先友与身负重伤的刘顺武。此时,不远处的张振川收到了步话机中赵先友的喊话声:“团长,敌人上来了,快开炮打吧!”张振川心里一横,毅然下令开炮……
听到此处,巴金哽咽了。他知道,自己不能离开,这个地方还有着无数的英烈事迹深深埋藏在地下,等待着他的发掘与传播。于是,他在朝鲜一待就是半年。而就在他回国后不久,听到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字后,他再一次回到了朝鲜进行采风。此时,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也初步成型。出行前,他在信中对夫人萧珊写道:“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,我得吃很多苦,下很多功夫……”
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后,巴金撰写出了一部经典小说——《团圆》。而就在小说出版后不久,电影工作者也将该作品搬上了荧幕,将其改编为一部经典电影。这部电影就是《英雄儿女》。于是,我们也就听到了一首感人至深的《英雄赞歌》。
编写中华名人明星网;正义使者